当陡坡立交桥成了网红打卡地...
福尔猫斯 2020-11-26 15:06:00

桥是用来过的,不是用来拍的,但是在2020年11月10日, 西安市太华路立交改造完成,提前通车。这原本是一条便民服务暖新闻,却因为意外走了样,原因就是立交桥非机动车道设计过于陡峭,坡度大,又没有防滑措施,上则堪比蜀道难,走一步退两步,下则好似过雪山,一出溜弄不好就连人带车摔边上了。


按理说,新桥出了状况,在没解决之前,群众应该选择绕行才对,但恰恰是融媒体传播方式下的“跟风心理”和聚合效应,让这问题桥迅速成为当地新出炉的网红打卡地,于是各种骑车冲破“挑战”频频出场,或者是众多手机镜头下在守候着摔翻在地的翻车现场,于是当地相关部门紧急补救措施,以防止“网红”带出群众心理的“网黑”。


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,对于修桥架路本猫不太懂,但是对于网络传播特点和网民情绪化心理还是可以说几句的。

1.便民服务的标准一定是群众满意

一条路一座桥是否达标,自然也是过往群众来打分,只不过这种打分既可以通过拨打相关政务服务热线,向责任方投诉,向媒体反映等“传统方式”进行,也可以通过群众自己上网发声,以“口口相传”“圈群吐槽”“你拍我转”的方式进行,并且后者的成本更低,效果更明显。毕竟前者是先个别反应再调查核实,通过内部上报途径来引起层级领导重视,而后者则是先关注后升温,压力之下倒逼主责部门回应。

2.网络传播中利益群众

一旦出现外延扩大现象,则势必意味着舆情升温,本来受到影响只是要骑电动车、自行车、摩托车要通行此桥的群众,这是一个有限的群体,有刚性需要的就是这么多人,但具体问题形成舆情之后,被贴上了——“吐槽市政设计服务不到位、质疑施工监管验收有问题”这样种种的小标签,再不及时引导甚至可能上升到对“城市管理水平”疑问,这样可能影响到的群体就一下扩展到了整个城市生活的市民群众,一个点扩散成为一个面。

3.不可忽视的网络放大作用

其实可能真正发生了车倒人摔情况只是个例,毕竟知道那桥不好走,大家都会更小心,但一次摔倒经过了十万次、百万次的传播,给公众心理造成的错觉就是“天天有人摔,医院生意好”,或者一位网民的摔倒自述,经过朋友圈式的转发,就都成了“我朋友的亲身经历”,是不是真的亲眼所见不重要,是不是真有因此摔伤住院的病例也没人在意(若真的有,相信伤者一定会发出来),重要的是在不断加深“通过此桥有危险,骑车摔倒无问责”的印象。

4.网红打卡带来的考验加倍

娱乐化是网民情绪中最容易形成的一种,本身虽然看起来欢乐无害,但引发的实际行为却有潜在风险。一方面,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,都说不好走,就得走着瞧,这种自我挑战成了某种可炫耀的资本,过得去过不去都能够在社交账号上蹭个热度,不能错过任何一个网络噱头,但这种挑战恰恰增加了发生意外的风险,毕竟推着走不如加油冲更刺激。另一方面,短视频内容及平台成为这类行为传播的最佳载体,一次冲坡几秒钟,一上一下的素材有了,流量也就来了,相似的视频放在一起,还可以拼下“极限速度”和“最佳姿态”,聚合成“冲坡打卡”的视频话题包,让公众产生更大兴趣。就算是本人不打算去亲自试试,也有不少人跑到现场拿着手机站在路边,等着成功或者摔倒的情形出现,这种早晚高峰时段集体的守株待兔,本身就是一个能够产生次生舆情的场景,一定程度影响交通不说,卡位拍摄本身还可能引发些小纠纷矛盾出来。

5.舆情倒逼主责部门提速解决

舆情升温发酵的速度越快,留给主责部门亡羊补牢的时间越短,若没有及时的应对措施出台,娱乐化的网红打卡很可能转向群众的集体吐槽。好在当地相关部门还是马上回应要对桥梁进行“连夜改造”,以确保群众骑车过桥方便安全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除了让行动更迅速,措施效果更直观外,对于问题的产生也应该进行针对性回应,为什么会出现设计与需求脱钩的情况,有没有相关的追责处理,直面问题才会更容易消解群众的不满情绪。

名称 指数 排名变化
1 北京海淀 927
2 北京通州发布 883
3 北京延庆 708
4 北京昌平 595
5 北京亦庄 565 0
6 北京石景山 553
7 这里是大兴 507
8 顺广传媒 472
9 平谷官话 466
10 北京房山 401